著名作家徐则臣做客“精进讲坛”畅谈创作-尊龙凯时最新

发布者: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:2024-05-27浏览次数:0

525日晚7点,著名作家、茅盾文学奖获得者、《人民文学》杂志副主编徐则臣做客“精进讲坛”。此次讲座以访谈形式展开,主题为“从花街来,到世界去”, 访谈人为文学院陈树萍教授。访谈主要围绕四个主题展开。

首先,徐则臣回答了第一个问题:在经过20余年的写作以后,作为一名写作者,如果有机会去和曾经的花街少年而今的中年人木鱼(徐则臣早期“花街”系列小说中的主人公)对话,会说些什么?徐则臣表示他非常怀念最初想象的那条街,但现在木鱼不会再待在这条街,他一定会离开。因为世界飞速发展,以前的花街少年在一个封闭世界中生活,但是现在他一定是处在各种信息的中间点上,处在一个“网状结构”中。“到世界去”不仅是肉身远离故乡深入世界的过程,同时也是精神或是认知不断的拓展,来到一个更阔大的地方的过程。如果可以和木鱼把酒言欢,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隔膜。因为木鱼不会单独留在过去的世界,这可能既是个人相信社会在进化,同时也是文学人物在进化。其次,徐则臣就着小说《北上》解释了自己对小说与历史关系的看法。他认为小说创作不能脱离历史来谈,因为它是历史和现实中一直存在的活动,一个作家可以留下关于这个时代在他眼里的一些细节,让后来人或者我们同代人通过这样的细节,对这个时代形成自己的判断。他以运河为例,认为古代运河不断影响和形塑今天的中国人,京杭大运河不仅仅是流淌在我们的教科书里,流淌在中国的大地上,它也流淌在我们的血脉里,是中国人的dna。这正是他的作品中对运河进行大量描写的动因。再次,徐则臣回答了在创作中如何处理传统因素与世界性因素的问题。他认为写作与域外建立联系是十分必要的,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不同文化与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融合,同时也必须思考中国传统的叙事资源如何转化和吸收的问题,他近来的一些作品也彰显了这方面的思考。最后,徐则臣表达了对ai创作既不乐观,但同时又有点乐观的态度。他认为ai数据库的扩张速度极其迅速,可能在未来取代相当一部分写作者,但不可能完全取代,因为它所用的数据库材料正是作家给予的,而少数作家的独特气息即使不够完美但是不能被复制。此外,人类对平等交流的愿望以及ai写作的现实伦理性困境都让他保持谨慎乐观。

徐则臣的分享深入浅出、精彩有趣,现场气氛十分热烈。在交流互动环节,师生就作品中相关人物的塑造、创作经历、写作动机等方面积极提问,徐则臣一一予以诚恳解答。徐则臣的讲座为南通大学带来了一场文学盛宴,让现场200余名师生零距离触摸感知了当下的文学创作。(王瑜锦 /文 图)



网站地图